炖肉用什么酱好吃?
炖羊肉用酱,是老北京涮羊肉和铁锅焖羊、烤全羊的制法基础。 老北京人吃涮羊肉不用辣椒、大蒜,更不能用香菜葱花之类。清乾隆年间,火锅还只是皇族秋冬小宴上的“锅子”,原料不是牛羊肉,而是山鸡、鹿肉等野味,配芝麻酱、花生酱作调料。后来有了涮羊肉,吃法传到民间。但那时还要讲究用料精致,锅底可放少许葱段、姜末,不能放辣椒油。食用时,除了沾芝麻酱、花生酱外,还可就着二八酱(酱油、醋含量2:8)、黄酱、韭菜花儿、酱豆腐汤吃。
到了光绪年间,北京出现了“聚荣斋”饭庄,门口竖着块旗子,上面画了个大大的辣椒,标明这是吃辣的地方。这算是北京餐饮界开风气之先。这个时期的涮羊肉,底料已可简单至清水,只须备点香菜、韭菜苗、鲜葱叶,切得极细的芝麻酱、花生酱,以及腌咸菜用的萝卜丝儿、青尖椒即可。
到了民国初年,涮羊肉在北方已普及起来。当时北平有涮羊肉摊子一千多个。但南方人还是吃不上,上海报上曾载文称北平回教同胞宰牲,每日可卖出1500个羊肉火锅,足供3万人食用。 抗战胜利后,北平出了家涮羊肉馆子,名叫“正阳楼”。这家字号里除了卖涮羊肉,还做炒肝儿、爆肚、炸丸子,供应面条、水饺、烙饼,还有大碗茶。这里头的涮羊肉,已经很有现代味道了——锅底除少许花椒水、大料之外,可放整根的葱白或几片薄姜,蘸料除了芝麻酱、花生酱之外,还可按个人口味调制醋、酱油、辣椒油。
等到建国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各地民族小吃纷纷被消灭式改良——北京把爆肚、炒肝儿从“正阳楼”拿走,改成专卖涮羊肉;南方则把海鲜、野味从菜单上划掉,改为吃河鲜、家禽。唯独在成都,因成都有许多回族同胞驻留,所以清真饮食始终保留下来。 回到问题来——炖肉用什么酱好吃? 我觉得可能是清香味儿的酱料最好,不过,清香味儿的酱料,得是加了花生的。 因为只有添加了花生,才会形成又香又酥的口感。而只加黄豆的豆瓣酱,是做不出这种效果的。 以前没有冰箱,制作过程也很简单,就是“夏剁椒冬做酱”。夏天用新鲜红辣椒、花椒和大豆一起浸泡,发酵做出红油豆瓣;冬天再用麻椒、辣椒和花生一起发酵,做出咸香的糍粑辣椒酱。 用这种辣椒酱炒菜,是川菜最鲜明的特色之一,也最能代表四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