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鲞蒸肉末好吃?
鲞(xiǎng)即咸鱼,以鱼肉经干燥制成的鱼肉干。 《齐民要术》中记有“晒干鱼”之法,可推断至迟在北魏时期,人们便已经会制作鲞了。 南梁时,食鱼之风盛行,《酒谱》载,“宋孝武饮宴,常以腊鱼、齑豉取醉”;而《南史·何逊传》记载,诗人何逊“性嗜酱醋,闻他人菜美,归必欲觅其故处买之。或有卖鱼者,云‘此何处侯所来’。逊曰:‘我今日须得此’……其人遂以筒盛,并盐豉之类送至。逊乃令家僮炒作咸菜,与肉同脍”,可见那时人们不仅爱吃鱼,还爱吃用鱼做的咸菜。 宋朝时,鱼作为平民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菜肴。南宋林洪著《山家清供》中,记录了不少鱼肴,如“水族有鳞者”、“水族无鳞者”以及“海水类”等,制法也不尽相同,或腌或煎或炸或炖,做法颇为讲究。
元代王祯撰写的《农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晒咸鱼”的做法——“取个大鱼,洗剥干净,蘸酱吃,味极美。若晒干烹吃,用葱、姜、香菜佐之,则五味俱全。”可知直到元朝末年,晒咸鱼这种做法仍在民间流行。 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有道菜品叫作“豆腐酥”,据说由魏忠贤最爱吃,其原料是豆腐和晒干的虾皮。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及的“鱼脆”,原材料也是晒干的鱼肉。此外他还介绍了一种“醉虾”的方法——取鲜虾五斤,用白酒浸醒,再拌上葱花、蒜泥等,放在碗里,上压一块豆腐,入锅蒸透,再调以酱油、醋、胡椒粉等食用。这种吃法相当清爽,与现在卤制的醉虾颇有些类似。
关于“鲞”的字义引申,宋代司马光在《司马文园集略》中有所阐述——海鱼熏干为鲞,煎炒则成馔(zhàn)矣。鱼有头尾,鲞无头尾,惟去其骨乃食。以酱腌裹之,可以久贮。今人谓之鲞鱼。 由此看来,“鲞”字的确切含义是指经过食盐腌制且经过烘烤干燥的鱼肉。
至于你问的这道“鲞蒸肉末”是不是杭州菜肴,根据我的考证,确实就是杭州家常菜肴。清末杭州籍文人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中就有这道菜——“肉烂香甘,鱼松膏肥……” 不过,我要补充一点,这本书里提到的“鲥鱼”(杭州人称之为“锡鱼”)不是现在的鲥鱼。这是因为,现在食用的鲥鱼是淡水鱼类,而那时候人们食用的鲥鱼是海洋鱼类,外形和现生的鲥鱼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