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羊年五行属什么?
“五行”之说并非始于汉代,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所形成的理论体系。 先秦时期,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循环运转来解释自然界万物变化的规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水信行乎地中,所谓‘脉’也”[1],这是较早记载于文字中的关于水的“行”“脉”说法,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地下之水可以流布运行。同时期的《国语·周语下》载晋侯问于史赵曰:“何故鸣?”对曰:“君将行大事。”公曰:“何往?遂不响。对曰:“史苏不敢知,推而序之,三辰不失,乃弗严沮。”“行大事”一说指的是祭祀大典或战争行动,二说指日食月食发生。“三辰”指的是日、月和星辰。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有较为系统的对天地日月运动及相互关系的认识。
到了秦汉之际,在《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著作里已经有了较完整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均可以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属性”[2]。东汉王充《论衡》中指出:“世间物类,实有五性,金、木、水、火、土也。” [3]可见在汉魏之时人们对五行基本属性的认知已经趋于一致了。那么五行是如何转化的呢?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水相生)化源;因此金能生水。 水生木,因为老阳之气(水木相生)化源;因此水多木少成漂荡之象;强水得木而方泄。 木生火,因为少阳之气(木火相生)化源;因此木多火少而成焚烧之势;强木得火而乃消。 火生土,因为太阳之气(火土生阴土)化源;因此火多土少而裂隙出;强火得土而方息。 土克水,因为少阴之气(土克水润下)化源;因此土多多而淹死其水;弱土缺水则被冲走。 土是万物的中心,其他四行的兴衰荣辱都取决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