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伏天几点?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一样,有的年份三伏长达40天,而短的只有30天。 今年的伏天从7月12日开始到8月20日结束,共计40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定入伏时间的习俗。意思是说,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正式进入伏天。因为夏至后首先出现一个“庚日”(6月21日),接着出现的第二个“庚日”(6月28日)、第三个“庚日”(7月5日)……按气候学的规定,入伏的意思是气温高至“酷热 ”,人们开始进入三伏天的日子。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又称为“头伏”,时间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上旬;中伏又称“中伏”或“二伏”,时间约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末伏亦称“末伏”或“三伏”,时间多在8月底9月初。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三侯,每个侯分别对应不同的物候现象。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节气都有“三侯”的说法,如惊蛰:一侯桃始华;二侯仓庚鸣;三侯鹰化为鸠。大暑:一侯腐草为萤;二侯土润溽暑;三侯大雨时行。立秋:一侯凉风至;二侯白露生;三侯寒蝉鸣。处暑:一侯鹰乃祭鸟;二侯天地始肃;三侯禾乃登。秋分:一侯雷始收声;二侯蛰虫坯户;三侯水始涸。霜降:一侯豺乃祭兽;二侯草木黄落;三侯蜇虫咸俯。 那么,在2017年的“三伏”当天又会迎来哪些传统节气呢?
7月12日——大暑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全年温度最高的时候,“湿热交蒸”在此时达到顶点。此时天气高温潮湿,植物生长旺盛,各种虫害也开始猖獗。
7月23日——处暑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气温越来越高,天气也越来越干燥。“一场秋雨一场凉”,在处暑到来之时,我们也将迎来一段凉爽的秋高气爽的日子。
8月8日——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降雨、风暴、低温等气象特征都开始向秋季转变。立秋之后虽然昼夜温差加大,但是白天仍然有夏未尽的感觉。
8月23日——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远去,天气逐渐转凉。此时昼夜温差变大,早晚温差可达五六度。
9月6日——白露 白露基本代表了盛夏的结束。古人认为,白露前后的昼夜温差达到9℃以上,夜里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清早推门见霜是很正常的事。
9月17日——秋分 秋分之日昼夜均等,以后夜晚会越来越长。秋分过后,太阳由北及南缓缓移动,我国大部分地区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
9月23日——寒露 寒露之后,气温更低,露水更多。“寒露算出节令深,夜渐渐凉晨渐昏,日照少了半寸影,劳碌一年又告尽。”这是清末文人张问陶描写寒露的诗句。
10月8日——立冬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冬”字下面两点水代表冰雪降临。立冬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明显,降水减少。
10月23日——小雪 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冬季来临,雨水、雪花都将出现得更加频繁。此时,阳光微弱,植被枯萎,万物凋零,唯有青松挺立在北风之中,生机勃发。
11月22日大雪 大雪时节,阴盛阳微,寒气逼人。天空中飘飞的雪花已经不再是浪漫的小精灵,而是冷酷无情的大杀器。
12月6日冬至 冬至被成为“寒冬腊月”的四九第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也是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冰寒的天气也逐渐消失。
12月22日小寒 “小寒”是大寒的预演。俗话说“冷在三九”,小寒正处于三九前后,这时天气最冷。但由于气温低于大寒,故小寒反比大寒更为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