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几个萝岗?
- - 这个真不知道,不过可以帮你扫盲一下,“萝岗”这个名字是如何而来。 “萝岗”之名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当时,黄埔港是中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经济极为繁荣。由于地理条件优越,这里逐渐形成了城中之村。在明代后期,这里的村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清初,该村一度成为盐业集散地,商贾云集、货栈林立,经济再度繁荣。到了清代中叶以后,随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黄埔新墟的形成和发展,这里渐渐变成了广州的郊区。但直到清末,这里的乡里制度还是延续着明代的旧制。尽管这里已属广州郊野,但由于地处南方,又毗邻珠江,所以这里的土地并不像北方一样以农耕为主,而是一种适应水网地带的耕作方式——水稻种植为主,兼有养鱼和植蔗。农民除了缴纳地租给地主以外,还要交一笔“公田费”给官府。
公元1926年底,国民革命军攻克广州后,为了便于管理,将原来的4个区扩大合并为7个区,并将原由清朝地方政府负责征收“公田费”改为向地主收取地租。这种收租的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只是收租的对象从地主转为国家而已。而“萝冈”或“罗岗”之名则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为什么叫“萝岗”呢?根据清乾隆《广州府志》记载:“旧名‘萝冈’,以多萝草为名。”这似乎说明“萝冈”之名早已有之。那么,这个多萝草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萝冈”附近盛产一种藤本植物,其茎柔软细长且有分枝,开白色小花,结椭圆形果实。这种植物就是岭南常见的攀援灌木——萝藦(méi)科植物马利筋。
马利筋原产于热带美洲,明朝初年时传入我国广东。因其对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很强,所以在南方各省均有栽培,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关于马利筋的药用价值,早在明代药典著作中就有记载。据载,马利筋全草可入药,性凉味微辛,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咳祛痰的功效。可用于防治感冒发热、急性胃肠炎、肝炎、肾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