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工业为什么差?
北京医药企业之所以发展缓慢,原因有很多,有历史背景因素,也有当前政策因素以及企业自身素质的因素 说到北京医药的历史就得从20年前的药品分家开始说起(1984年),因为当时的中国实行医药、医疗、医疗器械三位一体的经营体制,所以导致后来的十几年间,北京兴起了很多医药零售连锁店如老百姓、惠仁、同仁堂等;同时也带动了制药行业的发展,像康泰药业(后更名诺华制药)、双鹤药业(后更名华润医药)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全国医药行业知名企业;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医药流通行业政策的调整和放开,加之互联网电商的迅猛发展,让北京许多传统药企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比如前面提到的诺华和华润,还有京万红、济生药厂等等,它们或者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因为战略失误,纷纷陷入发展的困境甚至沦落到被收购或兼并的地步,当然也有挣扎着活着的,如北大医药、四环制药等;
目前北京拥有药品批发的企业大概二百多家,而具有药品生产资质的企业却少的可怜,不足二十家而且大多数为化学制剂类,中药制剂则更少!北京医药工业的落后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因为北京的医药制造业一直是政府监管的重点对象,无论是GMP还是GSP,其执行的标准和要求都在全国属高标准;
二是由于首都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任何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要想在北京从事经营活动都必须具备极其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同时还要承受很高运营成本;
三是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其所拥有的医疗资源也是全国最为丰富的,无论是医院还是科研院校,因此给仿制药和创新药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虽然近年也涌现出像百奥赛图这样的生物新药研发企业,但其研发的药物多数属于生物小分子药物,与基因药物或抗体药物相比在研发难度上要小很多;
四是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其经济发展始终受到一定约束,无论是土地财政还是金融政策,都对北京的企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