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五行”,亦称“五德”、“五常”;这个“行”字,有“德行”之意。《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五德”或“五伦”,是上古帝王的五种功德,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五种行为准则。这五种德行是:
一、仁:爱。 二、礼:礼貌。
三、智:智慧。 四、信:诚信。 五、直:刚。
由上可见,先秦时期,“德”与“行”关系密切。但是到了西汉,汉儒推崇《春秋公羊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德”是从“行”中产生的。如《春秋·桓公元年》,孔颖达解释道: “人君必当修德以奉此五行之运,故《春秋》举事多以五行相配。” 在汉代及汉朝以后,“行”成了“德”的基础。如《孝经·开宗明义章》云: “夫孝,德之本也……故行莫大于孝。” “五行”的“行”,便是这般由“德行”演化而来的。于是,“五行”便包含了两重意思:
一是指五种德行;二是指践行这五德的行为。 而韩非子所说的“行虚道而用鬼神”的“行”,即取其第二层意义——它是巫术仪式的施行过程。在这里,“五行”已经脱离了道德范畴,纯粹作为一种法术存在了。所以,“行虚道而用鬼神”,在韩非子的学说里,既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只是一种中性的描述而已。至于它是否真的有效用,那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