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负高好还是低好?
税负高低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衡量税负高低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即比较企业实际缴纳的税额与税基(销售额)之比,这个比例越大,企业的纳税风险也就越小;反之,企业的涉税风险就越大。 举例来说,某企业年销售收入100万元,成本费用80万元,纳税调整增加10万元,则应纳税所得额为10万元。此时如果应纳税额大于10万元,说明企业税负偏高;相反,如果应纳税额小于10万元,说明企业税负偏低。当然,这种通过核算实际缴纳税额来分析税负水平的方法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在不考虑税法和其他规定的前提下,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做法只能成为一种辅助性的参考作用。 为什么税收与经营相分离会加剧企业的纳税风险? 由于税务机关掌握的税款是征税之后形成的,而税收与经营活动是在事前发生的,因此存在一个征管时效的问题。
一般情况,税务部门不可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笔应税收入及对应应缴税款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纳税人多缴税的情况。比如,纳税人因会计核算失误,导致少报或瞒报应税项目、多算或少算应税所得,从而多交税款。如果后来发现少报的应税项目及时补报,就可以申请退还多缴的税款。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会计核算准确,但税务部门由于各种原因误认为纳税人少交了税款,进而责令补缴,这种情况下也会增加企业的纳税风险。
一般来说税负率是根据纳税额占企业净所得额的比率进行判断,低于正常参考值的,要查明是否存在收入未入账、隐瞒实际销售收入等问题。但实际工作中,受企业核算不规范、统计口径有差异、季节性经营、成本费用多因素影响,企业的税负率很容易偏离正常水平,出现税负偏低或偏高的情况,而税负偏低或偏高是否就是税收风险呢?
所谓“税负”,即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所得额中缴纳的税款,它是税收与应纳税所得额(或称纳税能力)的比率。企业税负高低并不是绝对的,需要从多维度全面加以分析。
税负率高,不一定存在税收风险。个别企业存在季节性经营,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开工,造成该时段应纳税所得额较高、税负率畸高,但是一年下来综合考量,其平均税负率是正常的。又如某家企业在某一纳税年度,该企业为了扩大规模,进行大规模投入,利润较少,当年税负低于同行业正常税负,但是长期来看企业税负基本在合理的区间之内,这是正常的经济行为。
税负率低,不一定存在税收问题。有的企业投资规模大、见效慢,投产以后利润逐年增长是正常现象;有的企业的投资规模适中,经营初期效益好,但是后来由于市场、经营不善、投资受损等原因,税负逐年下降。以上是企业生命周期变化的正常情况,因此,税负率低,也不一定存在税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