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都指的什么?
五行的起源,最早见于战国中期成书的《周礼·大司乐》:“舞曰帗舞”,注曰;“帗者,五彩旂也。”又曰:“舞曰羽舞。”注曰:“羽舞,执羽翮之幡而舞也。”“皇矣上帝,临下有赫。查看《诗经·大雅·皇矣》第一章。又曰:“舞曰干舞。”注曰:“干者是盾之象,舞用皮为之。” 以上三舞,皆以物象作比,指代军队中不同职责的战士。“帗舞”是指执五色羽毛作的旗帜(可能是旗帜上装饰的鸟羽)的士兵。“羽舞”自然是执羽毛扇子的军乐演奏员。“干舞”是执盾牌的士兵。
那么到了战国时期,兵种已经相当细化了,应该与这三舞者所指近似。但《周礼》成书极早,后人难以考其源流真伪,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新说法。如汉代的《史记·律书》引古史传说: “黄帝时,命少皞清,调百祀之音。……故曰‘声一而三’。” 三就是指现在的宫商角徵羽,据说这是黄帝时期制定的音律。 又有汉代的刘安著的《淮南子·修武篇》: “古者,黄钟为宫,大吕为商,太簇为角,应钟为徵,南吕为天。” 这是将古代的五音和现代完全对应起来,并赋予其相应的含义: 宫代表土(黄色),象征地,可引申为平和、温暖之意。 商代表金,象征刚劲与肃杀,因此有凄怆之意。 角代表木,象征生命,因此有生机盎然的意思。 徵代表火,象征炎热,因此有热烈之意。
然而上述二说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五行的起源,恐怕要远远早于黄帝的时代。因为黄帝是颛顼的后裔,而颛顼在位期间已经能够“继体承业”了,他的首都所在今河南濮阳,西周时期号称“帝丘”,可见在春秋前期这里已经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大邑了。如此算来,如果五行的起源一定要有准确的时间点的话,它最可能的产生时间就是在颛顼时期或更早的尧舜时代。
一、五行之金
从思想及功能属性来说,金具有刚毅、变革、肃劲、收敛之特性。“坚刚”就是耐腐、坚硬、密实、锋利;“变革、收敛”指的是金性具有“肃杀、变革、收敛”之气和力量。
金性,主杀,其数为九;其味辛,其色白,其臭腥,其声劲急;其变动为咳,其征为星辰,其位在西,其时在秋。
二、五行之火
从思想及功能属性来说,火具有明亮、温暖、上升、条达之特性。“明亮、温暖、条达”都是指火的光热与温和的本性;而“上升”则主要指火的运动,火势往上升,这是火的本性。火性,其数为三;其味苦,其色赤,其臭焦,其声呼,其变动为炎,其征为霆,其位在南,其时在夏。
三、五行之木
从思想及功能属性来说,木具有生发、向上、条达、疏泄之特性。“生发、疏泄”是木的活力、生长之性;“条达、向上”是木的生长、伸展之性。
木性,其数为八;其味酸,其色苍,其臭膻,其声呼,其变动为茂,其征为风云,其位在东,其时在春。
四、五行之水
从思想及功能属性来说,水具有寒凉、下行、滋润、封闭之特性。“寒凉”是水的本性,滋润人体;“下行”就是往下降落、流入低洼之处的运动形式,这是水的天然本性。“封闭”就是能遏止等封藏之性。
水性,其味咸,其色玄,其声为呻,其臭朽,其变动为寒,其征为波澜,其位在北,其时在冬。
五、五行之土
从思想及功能属性来说,土具有濡润、承纳、生化、成长之特性。“濡润”就是滋润,是生物之营养来源;“承纳”就是包容、持载;“生化、成长”是受纳后生化、助长之象。
土性,其数为五;其味甘,其色黄,其臭香,其声坤,其变动为湿,其征为黄色,其位在中,其时在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