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被代表什么生肖?
“柳絮被” 代表的应是“兔”(吐,同音)。 原因有二:一是“兔”与“吐”在字音上有相近之处;二是古人把“兔”和“鸟”作为两物类中的两类,并发现它们都有相同的地方——长出嘴外边的尖牙(门齿)。《尔雅·释兽》说:“兔,啮草,有颊穴。”孙炎注:“兔有两齿,在外曰门齿,在内曰臼齿……自腭以下至唇,皆曰颊。”又云:“鸟,哺食,有颊中。”郭璞注:“今人谓在口中者,谓之颊内……此特指鸟而言。”
古人在观察了兔子、鸟的牙和嘴后,认为它们是分别属于不同物种的两类动物,而这两类动物的相同处在于长有凸出的门齿,并且这牙齿还伸出嘴边。古人用“兔”来代表“鸟”,用形如“兔”字的符号来表意,这样的例子在早期文物中很常见: 这些符号都是表示“鸟”的意思。 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文字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现象,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变形,于是字形变得复杂起来。比如“鸟”字,上面的“隹”字加上了两个短竖,变为“鳥”;“兔”字加粗了下面部分,变为“兎”。而新增加的这些笔画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对应着实物形态的特征。上面的是鸟羽的形状,下面是兔子的脚趾形状。
由于这一时期文字变形的特点是加粗加高,因此类似“鳥”“兎”的字还有很多。 从汉代开始,我国进入了汉字繁化时期,这个时期文字的特点是字数增多,形体繁复。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就收入了大量汉代的新字。这些新字多是形声字,且多取形于物体的外形或内部的结构。“鳥”“兎”类的字越来越多。
进入封建社会后期,汉字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特点,即字形趋于简化。清代顾炎武在《亭林诗集序》中说:“近世字体之变,如‘兔’作‘兎’,‘鳥’作‘鳥’,‘鶿’作‘鶼’,不知始自何时。”这种改变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