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墙有几个?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亚太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也是中国三大帝王之都之一。历史上的西安曾建立了周、秦、汉、唐等多个帝国,创造了中华文化里的秦砖汉铎、茶马古道等辉煌,至今仍保留众多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
西安自古城多
据历史记载:自秦始皇于此筑城,城内布局有九座台城,“因袭周之遗制,城置九门”;从汉代起,又增设了墙勋、安门前二门,使城内共有11座城门。到了唐代,城牆扩建,并增设了延寿、安定、福全、安民等四座城门。明太祖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在1370年(洪武三年)设立了西安府,且数次延建西安城垣,使西安城变得更加强大。
西安城的来历与神话传说有关。远古时代,有神乐之声来于天际,奏乐之声宛如铜声般美妙,人们闻之喜乐而去忘归。此后,人们世代在这座小城居住,因有神明来享,成了人们瞻仰、纳祥、祈福的圣地。这座小城,就是西安。西安一词的由来有两说:一说因为京畿之地,西有西安州,遂以“西安”为州治之名;一说因为西汉建都长安,称西京,亦称西安。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将徐达灭掉元属陕甘地区的蒙元残余势力,将原西京奉训府改为西安府,西安城称“初城”。
西安城墙修建的历史背景
西安城墙是在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改建新城时,同时建起的。当时,东、南、西、北四位天子同时兴建宫城,各自用自己的都城名称来为宫城命名,叫做“京师”。
西安城墙经历唐末的军阀混战、黄巢起义而毁掉,宋、金、元都曾在西安定都,他们继续修建“京师”,但其规模都不能和唐时相比。到了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又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设西安府,并命徐达“深沟高垒”重建西安城于原唐长安城皇城基础上。西安城墙修建成方形,四面各有三门,门外有三里城桓。城垣建好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原来郭子仪修建的“京师”改名“西安”。由于西安地处西北,明、清时期两次修筑西安城墙,防御西方及北方的入侵。
西安古城墙的作用
中国古代城墙除了作为防御工程之外,还有一种重大的意义。中国的城市是按三级体制来建设的:一种是首都,所谓“京”,代表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力;二是省城,即省会的城,这是国家的第二位的城市;第三种是府城,实际上是郡城的城,他是附属省会的,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城市的防御,因为城市是政权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孙子兵法》就有“众地不治,使民无常,城陈无常”,“以攻者,绝其粮道,失其援应,则其所守者独其营而不死。”就是说,围攻敌人,要看他的粮道有没有断绝,如果能断绝他的粮道,他必然要失败。中国古代的兵家很注重这个,历代的王朝也很注重这个。西安是十三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是中国建都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有“七朝古都”之称。所以,“西安的城墙,北京的城门”,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