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典是哪一年?
2003年4月,北京发生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 首先发现于朝阳区,继而扩散至大兴区及通州区;5月上旬疫情迅速蔓延至外地和海外。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先后有5个城区出现确诊病例,近2000人受到感染,68人因此去世。[1][2] 而当时媒体对于“非典”的报道非常谨慎,一般称为“非典型肺炎”——因为“病毒还未完全分离出来,所以还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病原体”“目前所发现的病人都具有明显的肺部病变,从肺部片状出血到肺部纤维化,直至最后肺功能的丧失”…… “医生正在全力抢救一名非典型肺炎患者”(新华社图) 这意味着,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对于“非典”的致病原因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而已经知道的某些特征又使人们怀疑它是一种新的传染病。 对于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我们的防治手段十分有限——当时还没有研制出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非典”的疫苗,而能够阻止病原菌感染的药物却大多是对抗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对于这些药物对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作用,目前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面对“非典”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当时的政府反应是极为迅速的。
4月29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正式成立应急小组并启动应急预案;5月3日,卫生部公布了对“非典”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 5月7日晚,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调查后宣称,根据现有的信息,认为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于感染了未知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主要症状涉及呼吸系统,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3] 但同时,世卫组织也强调,由于中国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隔离与治疗措施以及通风和消毒等措施,“迄今未发现继发性传播的病例报告”。 所以,当时媒体虽然没有披露疫情的详细数据,但一般人都意识到,这种疾病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已经普遍存在,只是没有形成大规模暴发而已。
我印象里特别深刻的是学校开始陆续放假,但是假期又很短,据说是为了防止学生群体相互传染——我记得暑假刚开始没多久就返校了,而且学校要我们填写“是否到过疫情重点区域”的调查表。 当然,那个时候手机互联网都还没有今天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还是报纸电视台这些传统媒介,而这些媒体报道时往往采用“谨慎乐观”的表述方式,这给公众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记得那时候电视上每天播报疫情时,主持人总要说一句“据某某专家估计”之类的表述,好像现在媒体反而越来越直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