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村体育?
1986年5月,国家体委发布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纲要》和《全国国民健身计划》;同年7月,由国家体委、卫生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强调“积极发展农村体育” 从此揭开了农村体育发展的新篇章。 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对农村体育的关注主要还集中在体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如体育法规建设、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以及体育队伍建设等等。
在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的基础上,自199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参与健身活动的益处,由此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在这期间,我国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995年的“百城千乡全民健身活动”、1996年的“奥运希望”全民长跑活动和1999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健美操大赛”。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中央七部委于2002年印发了《中国农民体育发展规划(2001—2010)》,对今后一个时代的农村体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体育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广泛动员与重点带动相结合,提高农民体育工作能力”“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动中国农民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提出要求和蓝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体育的深入发展和移动支付的便利,一些线上培训机构看到了机会,开始涌入这个领域。它们往往打着“零基础也能轻松学”的旗号,号称能用AI技术解决运动损伤问题并保证良好的锻炼效果,吸引广大用户报名学习。
但这种学习方式真的可靠吗?它们的师资力量究竟有多雄厚呢?以某线上培训机构为例,根据其官网显示,该机构仅拥有4位正式员工,却能够提供涵盖120个体育项目的课程服务,如此算来每人至少需要负责25个项目。虽然在线教育的课程可以反复回看,但教练却不可能一直守候在屏幕前,等待学员提问。当学员遇到问题时,能不能及时得到解答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一大关键。而线上培训机构在学员数量猛增的情况下,未必能及时跟进并优化服务体验,这对于刚刚接触运动的普通学员来说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