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上去是什么生肖?
应该是龙,根据中国传统阴阳学说,月亮在阴历每月中间那天,即初一、十五左右,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也就是“满月”,此时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达到最大值,所以这一天适合祭祀。而月初和月末,虽然月相相同,但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要小一些,因此不适合。 农历每个月初一是新的月份的开始,古人把这样的月圆当作一个节点来划分自然周期,以月相变化作为计时的单位,一个月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月圆月缺各一次。于是就有了“晦、朔、望、晦”四个字。
以今天的24节气为例,从立春到清明正好是一个月,这时为望,月相为满月;过了清明到谷雨,为晦;之后迎来清明节气,为朔;再之后,进入立夏,为望,如此循环往复。 那么按照这个说法,每个月的初三或者廿三,应该都是新月,是祭祀的最好日子。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传统中国民间普遍把正月初一当成春节(现在则是国庆),认为这天是万物起始、一元复始、大吉之日。除了像元宵节等个别节日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外,许多传统节日都设在农历初一。比如除夕、春节、立春、正月十三、二月二、清明节等等。 难道古人算错了?不可能的。
个人推测,这可能与古罗马历法传入中国有关。古罗马历法就把一月分为四节,每节7天,首尾两天为星期天,每天分配给不同的神祇。这种礼拜制度传到欧洲各国直至今天仍在沿用。而中国人学习西方,正是学这一节,因此也采用七天为一周期的礼拜制,并因此确定了星期天这个概念。而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传播,也使得春节成为人人都放假的大节日,当然这已经是民国以后的事了。
以农历初一为新月开始计算一个月的日子就错后了十天。而古代先民为了确定一年的开始,通常都会看冬至。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万象更新。古时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都要祭祀天子。 而冬至和新年刚好又分属两个节气,于是人们习惯把这两个节日之间的这段时光称为“冬闲”或“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