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指什么生肖?

水亦凡水亦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蛇”其实是指代一种动物,这种动物形状像蛇,但是生活习性不同。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蛇”都指代蛇。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涉及古代汉字中的通假字和形声字的用法。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楚这两个概念: 所谓通假字,指的是古代文字或语言中有本字(即现代规范汉字)而不用本字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通假;反过来说,凡是不合于规范的用字,都是通假字。例如“不亦乐乎”的“乐”原本读音yuè,是yue2的本字。后来书写时省去笔划,写作le4。又如“莫须有”的“莫”原本读mò,是mo3的本字。再后来写成mo2,于是就成了通假字了。再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悱”字,《论语》原句中其发音应为fei1,因为古音尾音是i,到了南宋末年,语言学家吴棫在《韵补》中提出,应当是fei3。这就是以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改造古汉语文字了。现代汉语的“愤”“悱”二字均读fěi,则是完全按照唐代传下来的切音写出来的。

上面说的通假字,是字形、字音发生变化的,属于“借字”。还有一种现象叫做“别字”——用字错误,虽然也造成字形的改变,但是不是笔画的增减,而是字形相近或者形、音相似的缘故导致的误写。比如“自告奋勇”的“勇”字,宋代司马光写的《训俭》里有“惟吾德愚且勇”,这里的“勇”应该是yǒng,但是写错了变成了yùn。再如“毛遂自荐”的“荐”字,《战国策》原句为“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里面的“荐”应该读jiàn,却写成了zàn。这一类错别字现在叫做“谬误字”。 上面的内容是说明古代文字与语音频繁出现差错而引起文字使用的混乱的情况。那么与生肖有关的成语“蛇鼠一窝”里的“蛇”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也曾疑惑许久,经高人指点,原来里面的“蛇”指的是“鳝鱼”。为什么呢?请看明·袁于令著《隋炀帝艳史》第十八回里写道:“(王)谦食饱睡足,将手摸腹,适值一条肠肚翻出,双手捏住,刚待解开,早钻出一条蛇来,浑身金黄,遍身赤点,头似龙形。”这条“蛇”竟然会钻出来,显然不是“蛇”。再看清·钱彩撰《说岳全传》第二十回里写道:“这洞里头原来生满了珊瑚树,枝丫交加,盘错错落,里面堆着些没用的石头。只见一条大蟒,浑身披挂,头上生了两个角,往洞外游去。”这条“蛇”还长着两个角!当然绝对不是“蛇”了。

“蛇鼠一窝”里的“蛇"是通假字,借字代音。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样坏,就像老鼠见了蛇那样害怕。那么,这个“蛇”字究竟指代什么呢?根据我对成语词典以及古籍资料进行甄别,这个“蛇”应该是明代之后对“鳝鱼”的别称。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参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七回:“(王)昭君听说,心中恼怒道:‘好个杨二郎,原是一个泼恶棍,专会在婆娘身上用工夫。我如今得了个娇痴病,连饭吃不得,夜睡不安,整日没一个人影儿,好容易等到你回来,你却拿个臭鸡蛋给我吃,还要打我。我要死要活,只在今宵,我若是今夜死了,你休叫我缠着你!’说着,放声大哭起来……” 作者在这里把“玉兔”比喻成“姮娥”,又把“嫦娥偷吃了灵药”的“灵药”暗喻成丈夫给“嫦娥”准备的“金丹”,而这个“金丹”却被兔子吃了。这个情节与《山海经·大荒西经》记录的“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的故事何其相似!其中“羲和”指的是“太阳女神”,而“日”则指代“太阳”。同理,此处“蟾蜍”指代月亮,“月”就是“月光”、“月宫”等意义的总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