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超投货币多少?

班乐婷班乐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企业和个人) M2=M1+定期存款(企业和个人) 这里的“投放”和“回笼”是指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的流动,不影响企业和居民存款的总额。所以只讨论对公众的存款吸收与投放即可。 对公众的存款的吸收与投放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实现。当银行吸收公众持有的货币时,等价于向公众购买资产,即贷出款来,因此增加负债;同时,将相应数额的资金转移到央行帐下,也就是把中央银行给“放”出去的资金,记入“存款准备金”科目。 相反,当银行向公众发放贷款、投资,收回本金和利息时,相当于用卖出资产的方式从公众手中收取款项,减少负债;同时相应地增加资产——主要是“发放贷款和垫款”科目。这样,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双向动态平衡,就实现了资金的投放与回收。 那么,每年商业银行累计吸储和放贷多少次呢?根据央行的数据,我国各类存款余额从2006年的24.7万亿增加到2015年末的138.4万亿,增长489%。同期各项贷款余额从7.8亿增加到146.5万亿,增长1669%。

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考虑到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是规模很大的商业银行,每天办理数百万笔的业务,如此巨大数量的金融业务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实现的,可见其复杂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平衡是通过所有客户的融通实现的,但它最终还是要通过央行进行调拨,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与回收。从这个意义上说,上面的分析也适用于分析央行资金的操作。

陶孜勤陶孜勤优质答主

根据社科院发布的货币分析报告,近5年来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在8%~15%之间,而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速度稳定地保持在17%~20%的增长速度,明显地超过了名义GDP的增长速度。这就是说,从我国货币供求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总体上是货币过多,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发生流动性陷阱的可能性不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中国进入流动性陷阱了,就应当不存在需求过热引起的通货膨胀现象了,但实际上中国目前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中国进入流动性陷阱的观点也不符合中国现实的经济运行状况。

此外,从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机制上看,西方经济学认为是企业或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反应程度。如果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反应程度很小,即利率的改变不会引起投资和消费的较大幅度变化时,就会形成流动性陷阱。但在中国还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虽然中国的利率被人为地压得很低,但企业或个人对利率的反应极为敏感。

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和利益集团寻租行为,央行的政策意图不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传导至商业银行的操作行为上,而是被迫通过“利率”的行政管制甚至“窗口指导”来加以干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