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阴阳五行?
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因为对于“怎么看待”这四个字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看”是“观察”的意思吗?那么,到底是要观察哪些东西呢? 既然题主的问题里提到了《易经》和中医,那就先说一说这两者分别都是如何认识阴阳五行的吧。
(一)易 在汉代以前,所谓的《易经》其实指的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书,而是一部多卷本的群书合集——其中只有三章与占卜有关(《连山》、《归藏》、《周易》),且《连山》、《归藏》两易均已失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其实是战国时期的一部著作。
在现代学者看来,一部学术著作,其成书年代越是久远,就越能体现出作者的原创性。然而在《周易》这里却恰恰相反:从语言风格来看,西汉时期的竹简本《易传》和战国时代的卜筮之辞并无二致;而从内容来看,这些卜筮之辞也基本符合孔子所说的“善易者不卜”的原则——换句话说,《周易》里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后世注家的诠释,唯独没有经过原作者的手笔!至于孔子的说法究竟是不是原话,我在此并不讨论。
根据今本《周易》和《易传》中关于“太极”、“无极”、“阴阳”、“四象”等概念的解释可知,《周易》的思想体系和当代科学完全是格格不入的:它完全没有任何抽象推理的能力,甚至没有定义概念的意识,它的思维主要是在感性与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这种感性直观往往是以具体形象的方式来表现的——“太极图”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十翼》当中,作者们虽然提出了诸如“天”、“地”、“乾”、“坤”等等一些符号来表示概念,但这些符号仅仅只是一种形象的标识而已,并没有被当作范畴来进行使用。而在当今的科学体系之中,所有的概念都必须先进行定义再进入运算,否则就无法形成系统的逻辑推演。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易学》,实际上更贴近于今天所谓的“象数之学”。因此要理解《易经》中的那些符号,恐怕还是需要多学习一下古代的天文历法或者数术方面的知识才行啊~
(二)医 再来说说中医。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医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在对待阴阳五行的态度上,中医又与《易经》存在着怎样的不同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中医所使用的阴阳五行学说本质上是一种功能性的理论,也就是说,只要能够用这种理论解释客观现象,那它就是有效的;而如果这套理论无法有效地解释客观现象,那就必须进行改进或舍弃了——这就是一种功能化的选择,而不是结构化的选择。 所以中医在使用阴阳五行的时候并不会考虑“万物类象”等问题,更不会对它们做任何形式的分类——毕竟这既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也容易搞出一堆逻辑上的矛盾。
在传统的中药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八纲”——也就是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个纲领。这里的“实”与“虚”对应的是“邪气盛则实,正气衰则虚”两个病机,“表”与“里”对应的是“病在阳者,重阳气实故也”以及“病在阴者,重阴结阴故也”两个病位,“阴阳”是对“寒热”的综合概括。其余六纲均是对症候特征的表达——即某类病症具有什么特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医的理论体系当中,阴阳五行所起到的只是“纲领”的作用罢了:它们的核心含义已经固定为“功能-属性”的一对关系,并且已经被普遍应用于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中了。而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中医学所要研究的客观对象本身就是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不可能像物理学那样把系统划分得非常细致。因此只有在宏观层面上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做到“殊途同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