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肚脐外翻是怎么了?
人的肚脐,是胎儿期脐带的残端。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后,医生在断脐时,保留一定长度的脐带后,在近婴儿脐部结扎。之后,被结扎的脐带成残端状干枯、脱落,在其根部也就是婴儿脐部就形成了脐环。随着婴儿身体的发育,脐环逐渐收缩、愈合,形成了凹陷的脐窝,俗称“脐眼儿”。也有部分孩子脐环发育不全,收缩不良,导致脐窝处形成一较大较浅的“脐眼儿”,称为脐疝。此外,还有一些孩子由于脐环发育缺陷或脐环收缩不全,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腹腔内小肠、网膜、卵黄管等脏器通过此处突出到皮下,形成了肚脐突出,也就是常说的“小窟窿”。因此,大多数孩子的小窟窿是生理性的脐疝,只要注意护理都会自行愈合;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诸如肠套叠、肠梗阻等胃肠疾病形成的病理性脐疝,则需要积极治疗。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窝内有少量渗液,容易污染衣物,因而患儿父母多会在宝宝脐带脱落后,用旧棉花纱布或小块毛巾垫在脐窝处,防止衣物粘脏。这种护理脐带是传统的老方法,但护理不当可引起脐部发炎、脐环炎、脐带肉芽肿,甚至发展成难愈性脐疝或脐脓肿。因此,建议家长们,新生儿脐带脱落后,只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用棉花纱布或小块毛巾垫于腹中,更不要用手牵拉脐窝内的脐带残端。
有的家长图省事,在孩子脐带未脱落前,买来消炎药粉撒在脐窝内,这样做的后果是脐部不容易干燥,会导致脐部感染,愈合时间大大延长,有的甚至引起脐部肉芽肿,处理起来较为麻烦,所以,孩子脐带脱落后,一般不需要撒药粉。一旦不慎造成脐部发炎、脐疝,应该及时就诊小儿外科,以便明确诊断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