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中医古籍里对黄苓的作用是这样描述的,《神农本草经》里说: “主风寒湿热,黄疸肝炎,肺热咳嗽” 。《日华子本草》里说:“治热毒下痢,小儿痘疹渴饮水”。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苓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过敏、解热作用等。 黄苓在古代就是重要的清热解毒药物之一,临床上可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1、呼吸道系统疾病 感冒:常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等,中医认为风邪外侵,肺气不宣,郁而化热所致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可用黄芩煎剂、黄芩颗粒等进行治疗;
急性气管炎: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痰液分泌量多、脓性分泌物较多者,可使用黄芩制剂进行治疗,同时配合抗生素联合应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支气管扩张:出现高热、咳吐脓血痰者,可用黄芩注射剂进行静滴,以清热泻火、止血解毒。也可使用黄芩炒黑研末,每次3~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或水煎口服。对于反复咯血的阴虚肺热型支气管扩张患者,也有较好疗效;
肺脓肿:中医属“肺痈”范畴,表现为咳嗽、痰液量多、胸痛、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黄芩制剂辅助治疗,同时积极采用抗生素治疗。还可辅以鱼腥草注射液、垂盆草注射液静脉滴注,以协助清肺化痰、解毒利湿。
2、消化道疾病 胰腺炎:胰脏本身缺乏免疫功能,容易受到病菌侵害而导致炎症发生。如果出现胰腺炎,可用黄岑提取物进行输液治疗,以抑制胰腺炎症反应,保护胰腺功能;
胆囊炎:属于急性炎症反应,多与胆结石有关,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寒战、高热等症状。对于此类患者,可使用黄芩粉,加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腹部患处,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可起到很好的消炎祛痛效果;
胃肠炎:细菌、病毒等致病原导致的胃肠道粘膜损伤,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可使用黄芪制剂进行治疗,以清热解毒、止泻作用;还可使用黄芩细辛汤(黄芩、黄柏、黄连、金银花、连翘)加减,煎水服用,缓解症状。
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肾盂肾炎: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可有尿急、尿频、尿痛、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此类情况,西医主张予以抗生素治疗,结合中药清热利湿,可选用八正散加减治疗(当归、蒲黄、栀子、大黄、木通、滑石、车前子、甘草);
膀胱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尿道灼热等情况,可选择三金片、八正散合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如发现有血尿者,应配合云南白药、维生素K内服,并输液治疗,以清利湿热、活血止痛。
4、其他功能性发热 暑热症:夏秋季节,婴幼儿出现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烦渴多饮、小便短赤的情况,可用黄芩颗粒冲服,每次10克,每日三次;还可以用淡黄芩5g,加水2碗煎至半碗,去渣饮用,每日多次。对于改善幼儿夏季低热、盗汗、倦怠无力、食欲不佳有很好的效果;
肿瘤手术后及化疗后发热:肿瘤术后及化疗后容易出现气虚发热,此时可使用生地、玉竹、沙参、麦冬炖汤服用,或用山药、金银花、莲子、陈皮煲汤喝来调理。若气阴两虚明显,热象显著,则用滋阴降火的中药,如黄连、黄苓、板蓝根同用;
产后发热:中医学认为,产后发热病因为产妇气血亏虚,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因此治疗上应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为原则,可使用生地、玄参、银花、连翘、黄芩、桔梗、薄荷、豆豉煎服;或是取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适量,水煎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