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缺水该佩戴什么颜色?
“五行”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写的《黄帝内经》中: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着四季的变化、适应昼夜的更替;心平气和、尽量不生气(怒伤肝)、不暴躁;做到这些,身体自然安康。 可见,在古时 “五行”是作为哲学范畴存在的。 而后,汉代的医书《灵枢·本神》中有了这样的记载: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调节五气,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如是则邪气不生,百病不作,故能寿敝天地” 这里的“五气”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空气”的意思,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或气体。它们就像今天科学所说的原子、分子一样,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又实际存在的东西。 在古人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这些元素的凝聚体。所以,我们人体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在秦汉时期出现了根据人体的五脏功能对应自然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唐代,中医已经比较完整地建立了这一套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出生时间,来知道自己身体的“五行属性”了。 而这个属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与否。 那么,究竟什么是好五行?什么是坏五行呢?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五行分属五脏,每行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性: 木曰曲直,其性仁,主生,是升发舒展的功能表现; 火曰炎上,其性礼,主长,是温暖明亮的功能表现; 土爰稼穑,其性温,主化,是生化收藏的功能表现; 金曰从革,其性义,主收,是清洁明朗的功能表现; 水曰润下,其性智,主藏,是滋润向下的功能表现。 当我们的身体表现出这种生理功能的特性时,就叫做“得令”或者“逢时”。这时,人体的健康自然得到了保障。
反之,如果我们的形体或生理活动表现出了别的特性和倾向,那就是“失令”“逢反”。这种情况下,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人体来说,最理想的五行状态就是: 木火士金水,这四种元素交替出现,井然有序,保持合理的数量比例关系。
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出生的年份不同,月份不同,日子也不同。而节气更是变化无常。 中医学给了人们另一个选择,那就是,在不破坏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量实现“平衡”。即:五行均衡,阴阳协调。
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就是要使体内的元素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例如,体内缺少水分的人,应该多喝开水;缺火的人,可以多吃些辣椒等热性的食物。这样逐渐调整,最终才能实现整体的阴阳调和,五行均衡。 当然,这种调整必须是缓慢的,渐进的。否则,一味求“平衡”、用激素药物强行改变体内机能,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