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真的这么好吗?

东方岚华东方岚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经济的构成与欧美有很大不同,我们是以投资驱动、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因此GDP增长往往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俗称的“基建”)和房地产发展的增量。但近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并不是来自于产能不足引起的供给紧缺,而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成本推高。而房地产在中国的作用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房销售,它还是金融资产、是地方政府融资的平台、是对冲流动性风险的工具。无论是基建投资还是房地产在GDP里的贡献都不会直接体现在物价上涨上,因此CPI始终处于低位。

既然不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那么为什么还要抑制房地产和基建的投资呢?因为这两项在GDP里占的比重太大,任何一次危机都是来自于这些行业的波动,而且一旦投入形成产能就会长期存在,对以后的GDP增长也会产生滞涨效应。因此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必须牺牲一时的GDP增长率,当然这种牺牲在短时间内也看不出来多大的影响。 但如果从居民收入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其实已经很高了。原因是中国经济的构成中还有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这部分行业创造的附加值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因此大量人口集中从业的收入水平也并不高。2013年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出口企业的影响已经体现得很明显,很多外贸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中国仍然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GDP数字看起来很高,但是其中的收益并没有完全流向国民们手中。

所以从居民的角度来说,其实GDP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收入能不能随之提高。

宿菡纹宿菡纹优质答主

这个“太好了”本身并不是中国经济的现实,而是观察中国经济的视角发生了转变。过去在“中国制造”这个名词之下,中国经济呈现出劳动力成本低、技术积累差、环保投入少等要素供给特征。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习惯地将本国经济增长速度差、失业率高、贸易逆差大等国内问题都归于中国的“超高速发展”,以至于近年来各种“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把中国当成国际经济问题的“替罪羊”。“太好了”一词的出现,是国外开始正视本国经济问题、而非再外推给中国的表现,中国长期被忽略的经济发展成就才刚刚开始进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视野。

从经济发展实际来说,我们一直在强调转型期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重状态叠加,经济增速下行,而就业、通胀、国际收支、收入分配等指标运行良好,经济总体进入均衡区间。以IMF发布的2015年各国实际GDP增速来看,中国以6.9%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列第一,是美国增速的三倍,而高于中国增速的只有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经济体,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无论是与我国以往两位数的经济增速相比较,还是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经济的“高速度”依然存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