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益字属什么?
这个应该属于古代阴阳术中的内容,现代科学证明不存在这种物质叫做“气”的传输能量的方式。 不过,传统中医理论里面确实存在“气”的概念。 什么是“气”呢? 用通俗的语言来讲,人体之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内随血液和体液运行、具有化学能的可燃性气体(如H2S);另一类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子,如氮气、氧气等,这些气体通常被称为“清气”或“真气”。 这些“清浊之气”运行在经络之内,而经络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现在来说,中医里“气”的概念已经变成了人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个抽象概念——所谓“气虚”,实际上指的是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身体机能缺乏动力所导致的生理反应,不是真有一团空气进入人体了。 所谓的补“元气”,实际上就是吃食物补充能量的作用。 而五行的“行”最初的意思就是指气的运行。因为,中医里的五脏是有固定的生理功能的。例如: “心主血脉”“肝藏血”“脾化生精液”“肺朝百脉”…… 但其实五脏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 “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胆(中正之官)”,“三焦(决渎之官)”。 这里的“心”,“肺”,“脑”,“三焦”其实不是具体某个脏器的名称,而是指某些脏器具有的特殊功能。“心”主血脉,但同时“心”还具有君主的地位——“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肺气”同时还有“宣发肃降”的功能。这里的心,肺实际上是指它们的功能而言的。
而“髓海”指的是脑子里的脊髓液,也就是今天的“脑脊液”。 《黄帝内经》里面的很多内容其实是讲如何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如何促进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所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在道亦然”——这是养生之道。 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中医的理论体系,我认为应该是这样: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部既有物质交换(新陈代谢),又有信息交流(感应传导),还有能量释放(生化反馈)。而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气”的基础上,只有保持“气”的流通,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生命才能存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气”其实就是维持这个有机整体的运转,而“活血”其实就是保证这个有机整体内部的信息交流和能量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