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什么骂什么成语?
人不能无过,世上也少有不出错的人,只是错有大有小,多有少罢了。如何对待别人所犯的错误,是苛责还是宽恕,是讽刺挖苦还是激励指点,结果将会大相径庭。
《论语·卫灵公》记述了一个关于孔子怎么对待别人错误的故事:“子张问孔子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如之,如之,然后吾犹及宗庙社稷之为臣也。三已,官而不悔,其惟文子也。何求为仁而穿窬之?’”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任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三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他每次离职时,必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告诉接任者。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尽忠了。子张又问:那么他称得上仁吗?孔子曰:说不清楚,这怎么能称为仁呢?子张又提到陈文子一事。齐国的大夫崔杼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陈文子有马四十匹,他全都抛弃不要,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儿的大臣同我国大夫崔杼一样,就离开了这个国家。就这样三次重复,最后到了楚国,我才算是一个仍然可以奉祀宗庙、社稷的大夫了。三次罢官都没有懊悔,能够这样做的恐怕也只有陈文子吧。一个追求仁德的人,怎么会像钻墙洞打窟窿的小偷一样逃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