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流属于成都哪个方向?
这个问题的问法有点问题,成都是个狭义概念的地理名称(与“全川”相对的),而不是一个区域概念(与“全省”相对的);所以用“双流”指代成都并不恰当。 正确的问法应该是,双流在成都市内的方位在哪?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成都的形成说起——现在的成都市中心就是古蜀国的首都益州城遗址,而成都这个名字也就是来自于这座古城的别名。因为古代汉语没有表示“市”的字,因此“市”是后来才加上的。据《汉书·王褒传》记载,宣帝时有人上书称,“甘泉房中,有紫阁、石室之仙,宜室乐都。”颜师古注曰:“‘甘泉’者,谓汉武帝建元元年始筑冀州,地节四年为之立庙。‘房中’谓武帝未央宫殿后房中也。”“时有异凤皇,五色,十三首。……故词曰:‘九色凤凰世所稀,飞来飞去帝王乡。’言此鸟至精,惟帝王之乡可得往来耳。”——西汉时期的“成都”已经是指整个益州城的简称了。到了东汉末年益州刺史刘璋时,为了欢迎刘备入蜀,把绵竹以北的土地全部分给诸葛亮作为屯兵的地方,并将原属犍为郡的治所迁到成都县城南面的新都区,并在这里修建城池。这些变动导致了现今成都市区位置的变化:原先的古益州城及后来的府城(顺承郡治所)都在现今的武侯祠周围,而新的城市则主要在现今的锦江区和青羊区一带。
这样,从西汉一直到曹魏统一中原这一千余年里,“成都”这个词所指的地域范围就没有什么变化过了——当然,这里说的“成都”只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同于今天意义上的成都市。 到了西晋灭吴以后,由于孙吴国都建业(今南京)距离东吴本土较远,所以在晋武帝授意下,吴国宗室孙皓迁吴国国都至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并在那里大修宫苑楼观。但因为吴国国力有限,修宫苑也是拆东墙补西墙,用了附近百姓的钱粮,导致当地“民夷患之”(《晋书·宣帝纪论》)。对此,当地士族王濬向皇帝上了一道表章进行弹劾,其中提到:“孙皓穷极奢侈,前无古人,殿舍皆以铜为之,饰之以漆,又铸铜为人,列于宫殿,中有人行之形。又铸大铜盘,广数十步,用以饮牛马,盘上有足行,足行上有小人作扶桑树,盘中有水,水上有山。又作千里镜,自言能照见万里之外之物。”——这“千里镜”应该就是望远镜的雏形吧!
武昌地处荆蛮之地,文化相对落后,又有少数民族杂居其中,所以风俗习惯也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例如西晋文人周处写的《风土记》就记载了当地流行的一种“斗鸡”游戏——这项运动看起来挺像现代的“斗狗”或“斗猫”,但实际含义可能更接近“相斗”而非“竞斗”。周处还写道:“楚人好弋,其俗棺木不周旋。死者有丧车,无鼓吹。——这是说楚地的人喜欢打猎,死后用的棺材不像中原地区那样正对着大门放置,而是横放着让死者的头朝着东方(因为“东方”代表太阳升起的方位,意味着生命开始的地方)。另外,尽管有“国都”之名,但此时“成都”仍是一个聚落概念,而不是城镇概念,所以规模肯定不能跟千年之后的成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