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五行中属什么?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在时间上,与节气相重叠,按五行的划分方法,各占七十三天,并依次对应金、木、水、火、土,即农历十月为“丁丑月”,十一月为“戊寅月”等。 不过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明代初年,应天府(今南京)所在的六合县发生了一件事:每年冬至前后都会出现一个土疙瘩,而且越长越大。当地百姓认为是“先农”显灵,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后十分高兴,命人把“先农”请进京城,亲自祭祀。为了庆祝这次丰收,还下令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不过,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这个举动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从此以后,每逢冬春之交,北京的田地便会应声长出农作物。百姓开始还在田里种植,后来发现可以在土里直接栽培,就改用花盆在屋子里养了。到明代中后期,北京已经形成了以花盆栽培为主要形式的花卉产业。
明代中晚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而北京的经济地位却被削弱了,所以从南方进口的花卉植物越来越多,北方本地的花卉反而越来越少见了。为了满足需求,一些花商便把目光投向了北京周边郊区,寻找能够提供花草树木的地方。于是,在北京城的东北方向,一个叫“东四牌楼”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专门卖花的人家。这些卖花的来自江苏、浙江一带,因为原籍都是“鱼米之乡”,所以生活条件相比其他行业还是要好一些。
除了卖花,当时北京还有一种职业是养“花虫”。所谓“花虫”就是养花时需要的一些昆虫,比如“蚜虫”、“蚧壳虫”,这些害虫都会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虫害。为了防止植株被虫子啃食,就得需要“花虫”来对付它们。 至于这些职业的来历,其实也跟五行有关。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事物都有阴阳之分,比如天上会出现太阳和月亮,地上会有山川河流,甚至人为地分出了东西南北。如果继续延伸这条思路,那么自然界的事物的属性就可以用“五”来表示了:天地之间的万物可以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以及由这五种基本元素衍生的十个天干、十二地支等。
按照这种思维,明代北京的“东四牌楼”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金水之地”。因为“东”属木,“四”属金,而“牌楼”则代表“水”。而金生水,所以这里适宜饲养金鱼、锦鲤鱼之类的水族宠物。同时,因为“东四牌楼”是“金水”属性的地方,所以适合种植的花朵也有讲究,不能胡乱栽种。根据记载,适合在这里生长的花卉植物有牡丹、芍药、芙蓉、月季、荼蘼、桂花等等。其中,牡丹和芍药属于蔷薇科,花期都是在春季;桂花则是木犀科,是在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