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五行属什么几笔?
首先,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候”字属于会意字 从字形上看,“候”字的底部是“人”字 上面的部分像是两只手臂(又做“耦”),中间连接的部位像心脏,整个图形看起来像人体器官在思考的模样 所以它的本义就和人有关——等候、迎候、求候等。 而“鸟”作为偏旁出现在“候”的左边时,“候”的意思就发生了转移,表示鸟类飞翔的样子,引申为巡行、巡视。
《说文》中认为“候,行遇也”。段玉裁注:“此云‘候’者,谓之行而遇之;‘侯’者,乃曰守其封域而不内也。”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话很费解,大概意思是说:“候”是在行路过程中遇到的,而“侯”则是原本地理上就处于一个区域,不被人打扰。
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古代地理概念——“畿服”制度。古代的王都有两个概念,一是京,二是都。周代天子直辖的国土叫作“京畿”或“王畿”,“京”的意思是首都及其附近地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理解为“城市及郊区所在地”。而“扈”字通“域”,指的就是首都及其周围的藩篱。
古人建城是有规矩的,必须建在有墉墙(有城墙)的地方。“王城”就是国君居住的城市,而诸侯的国都在“王城”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之为“甸服”。五百里以外到千里以内的国土叫做“侯服”“采服”,再往外到万里之内的国土叫做“卫服”。“候服”则是指一万五千里之外了。
根据《书·禹贡》中的描述,古人大约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东西南北各延伸出五千里的幅员。这看似是古人夸张的说法,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因为古时一里合现今415.8米,而五千里正好是现今地球半径的13倍多,这是一个赤道周长的长度,所以是很合理的。
那么回到“候”字上来看,由于它是以人为名且底部的结构像人的双臂,所以本义应该指的是人们列队相迎,或是像鸟儿一样展翅低回,表达一种热烈欢迎和喜悦的心情。 而“侯”字虽然与“候”字在字形上很像,但是用法却有很大的差别。它主要的意义是用作称谓,而且这个称谓还是周代乃至汉朝最尊贵的爵称——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