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成为金融中心吗?
上海能不能成为金融中心,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其实可以换一个说法,即上海当前是否已经拥有国际一流金融中心的实力了。 国际一流的金融中心,大概有两个衡量标准,一个是国际化程度,一个是一流水准的金融机构聚集程度。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第一、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是不是全球城市之首呢?这个恐怕还没有到那个程度。根据2014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世界一线城市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和香港,五座城市中只有香港没有外籍人口居留权,其他四城都是国际大都市中移民最多的城市之一;而上海在GNP榜单上排名第八(超过悉尼),但在外籍人士心目中却只排到了第十的位置(第十名是墨西哥城)。为什么在上海工作的外籍人士这么少?原因不复杂,因为上海市对外国人就业和居住限制相当严格。按照上海的落户政策,外国人的工资水平必须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才可能有资格被批准落户,而在上海,年薪达到这一标准的外籍人士所占比例并不高。相比之下,伦敦虽然也不欢迎外籍人士在当地定居,但并没有设定那么高的就业门槛。所以上海的国际化程度尽管也高,但在真正国际化的程度上跟伦敦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第二、上海的金融产业是否已经达到一流水准了?我们首先看看金融业的核心部门——银行机构的状况。从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来看,上海仅次于北京和深圳,位居第三。但从人均利润和人均收入来看,上海远不如北京和深圳,甚至连广州都比不上。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上海的商业银行所拥有的分支机构数量太多,人员太多造成的。以工商银行为例,其在北京有5964家分支机构,在天津有3738家,在江苏有2239家,在浙江有1486家,而在上海却只有772家。因为分行等级以上的机构,不是按资产规模来计算员工人数的(营业网点除外),而是按客户量来计量的,因此越大的机构,员工人数反而可能越少。
之所以出现这种怪诞的现象,是因为改革开放后,金融行业的垄断竞争格局一直未能形成。于是,各家银行都大力铺设营业网点的进程,导致每个网点的人力资源配置越来越高。如果未来中国仍继续开放市场的话,我相信上海的银行一定会大幅度减少分支机构的数量,相应地,从业人员也会大幅减少,到那时银行的运营成本会下降,利润率会提高,人均收入也会有较大增长。
除了商业银行以外,上海的证券期货行业也处在产业链的中游水平。上海虽然有几家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但缺少像阿里巴巴或腾讯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因而对创新业务的带动能力不足。而且由于上海的地价太高,新的创业者很难得到足够的土地资源,新创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