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是女孩子?
性别在人们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议题。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童年时期形成自己关于性别的理论,并努力把这些理论应用在自己的身上,以期与周围人的性别表现相协调。
一般孩子在2、3岁开始能用性别词称呼自己和别人,到四五岁时性别认同便稳定了下来,此后便进入了“性别角色的定型期”。他们从对异性着迷转向专注于与自己的性别一致的儿童交友,而这种趋势会持续到青春发育期的到来为止。
人们在儿童早期,通常对性别差异问题非常有兴趣。例如认为男孩的尿和女孩的尿是不同的,甚至可以当饮料喝;或者认为生男孩比生女孩更容易,等等。在这个过程里,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差异做出自己的“理论”,比如认为只要割掉“小鸡鸡”就变成女孩,反之就变成男孩。
通常在3—5岁的男孩子中,会经常听到一种担心“万一自己的小鸡鸡丢了会变成女孩”的说法,女孩子也担心自己的“小鸡鸡”是从哪偷来的。这种现象与人们在此时期对性别的关心是一致的,他们在这个年龄已经获得了基本的性别知识,而且知道性别是稳定的,但仍在为性别差异寻找原因。
在上述对性别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认为性别和身体的部位关系很密切,尤其是“小鸡鸡”。因此,对男孩子来说,“万一……会变成女孩”,是他们对自己对性别认识的一种假设;对女孩子来说,“从哪偷来的”是她对自己的性别感到困惑并希望得到解释的表现。这些困惑和问题需要家长去帮助他们理解,而不是对这些问题表示不屑一顾或者训斥孩子。
当你的孩子有上述问题时,可以考虑这样做:1、了解你的孩子是否有性别方面的困惑,可以向他提一些基本的关于性别的问题,如“妈妈是女孩还是男孩?”“你是怎么知道的?”“当爸爸穿上妈妈的衣服,他还是爸爸吗?”通过这样的交谈来判断孩子性别认知的情况。
2、如果孩子对你的问题感到困惑,或者自己有类似的困惑,请就他们困惑的地方给予解答,帮助他们去获得对性别的全面理解。例如“即使爸爸穿了妈妈的衣服,也是爸爸。因为一个人一旦出生以后,是男是女就不会再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