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超发原因?
因为,在中国,中央银行(俗称“央行”)是政府机构,不是企业,所以不能用市场经济的理论来分析、解释央行的行为。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当经济衰退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和税收,通过宏观政府的干预,来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当货币政策失灵的时候,可以采用财政政策来替代。但这两种政策工具都不能单独用来消除危机。 凯恩斯还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包括利率)会自动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而达到充分就业。如果市场价格不能自动调节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就必须直接介入市场,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进行调控。在凯恩斯那里,货币政策是最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凯恩斯之后的众多经济学派虽然观点不一,但对凯恩斯的这一核心思想即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则继承了下来。 所以,从凯恩斯的理论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应该增加财政赤字(其实就是政府负债),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央行应该降息,释放流动性,扩张信用,实现货币的过量供给。这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就可以抵消萧条的影响,使经济运行回到可持续的增长轨道上来。
凯恩斯之后60多年的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确在宏观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凯恩斯本人也没有那么高的理想,他承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允许通货膨胀的存在。他说:“有时,令人讨厌的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恶。”(《凯恩斯全集》卷三,第149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凯恩斯也主张采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买卖国债,甚至建议“拍卖”证券,以刺激总需求和产出的增长。
事实上,在凯恩斯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人们并没有完全遵循他的教条。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的西方世界,凯恩斯的一些关于宏观经济的政策建议经常遭到非议或根本得不到实施。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凯恩斯却是奉若神明。 中国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