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知学校?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1927年,国民革命军兴师北伐之时,陶行知正在美国留学并筹办大学。当时国内局势动乱,乃师胡适劝其弃学归国,陶行知则认为此时应当“到农村中去”、“要到工农群众中去”、“要在劳动中求学问”,于是携妻子广智赴沪,创办晓庄师范,开辟乡村教育实验基地。抗战爆发后,陶行知随同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以艰难的环境为舞台,继续实践着他的“乡村教育”与“平民教育”,在抗战的大后方筚路蓝缕,辛勤耕耘。他组织动员各类民间团体和人士开展教育救济活动;创立、改建或接办数十所临时性和长期性的教育机构;建立儿童团和战时儿童教养院,收容、养育和教导失学流浪的儿童;创办《儿童世界》、《解放日报》副刊“少年儿童版”,编辑出版儿童读物一百余种——他一生都为“改造中国”而倾尽全力。 改革开放后,为纪念陶行知先生,教育部将南京的鼓楼小学命名为“陶行知学校”。如今,我们重温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依然深感激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教育家应有的姿态——不仅是站在讲堂上,而是走在田野里(指进行教育实践);不仅是在书本中研究问题,而是在社会中解决实际问题。